top of page

民企出海如何制胜

2017.04.26

​《中国投资》

未来民营企业海外投资要想规避风险,就要做到资本民间化、投资多元化、经营本土化,联合国企,借助商会。

“走出去” 战略不再是央企等国有企业的 “独角戏”

 

中国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与实施‘走出去’战略”,随着中国经济进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期,中国企业和资本 ‘走出去’ 已步入‘第三季’。”

与前两个阶段占领资源、“海外抄底” 相比,理性投资、着眼长远已成为当前中国企业 “走出去” 特点,而民营企业则成为主力军。在国内市场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民营企业放眼海外寻找适当的投资机会,通过购买技术和上游资源布局海外扩张。

但与此同时,在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着市场研判能力不足、投资单一、不了解海外投资环境、缺乏国际化人才、审批及外汇管控过严等挑战。而应对这些挑战,我们的民企就要资本民间化、投资多元化、经营本土化,联合国企,借助商会。

 

民企走出去缘何失败多

改革开放 35 年间,中国的民营企业从原来不足 10 万家发展到目前超过 1000 万家,数量不仅占据了中国企业的绝大多数,民间资本也占全社会资本的比例超过 60%。民营经济占GDP 的比重已由过去的 “三分天下有其一”,发展到今天占比超过 60%,税收超过 50%,劳动力就业贡献率超过 85%。

而这次的三中全会更是对非公有制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非公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支持增长、促进创业、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民营经济大发展的前提下,民企 “出海” 情况同样可喜。以 2012 年为例,2013 年 9 月发布的《 2012 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较2011年下降 17% 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 17.6%,首次成为世界 3 大对外投资国之一。

全国非金融类境外直接投资达 777.3 亿美元,其中非公经济与民营企业的比重已占到45%,而这个比例在 2008 年只占到 14%,2010年才占到29%。4年里,非公与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增长了 3.2倍。

 

从数量上看,国内在境外共注册了 2 万多家企业,其中国企只占 10% 左右,仅中国民企500强,去年在海外投资就有 730 多个项目,投资金额达 160 亿美元。在国际合作中,非公企业和民营企业已摆脱了小打小闹的模式。其中,华为、万向、吉利、新希望、三一、万达等,已成为重要国际合作项目的参与者。如果说民企海外发展前几年是 “找饭吃”,现在开始 “讲营养”;过去是 “长个子”,现在开始 “长肌肉”,开始有点儿力量了。

 

数字增长的背后,民营企业海外投资质量如何

 

当前国内有一批民营企业,类似华为、联想、海南航空、吉利控股等,因为较好处理了跨文化管理和本土化经营的问题,海外投资效果普遍不错,也实现了中外团队的高度融合。

       

但客观来说,中国民营企业 “走出去” 目前仍然是失败案例较多。这其中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民企海外投资为时尚短,国家倡导 “走出去” 也是从 2000 年才开始,迄今为止建立海外投资体系仅13年,无法避免相关经验的缺失。

总的来看,民营企业 “走出去” 遇到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内因和外因两类。

从民营国际商会对民营企业 500 强调查的结果为蓝本可以看出,企业国际化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并影响许多企业 “走出去” 发展的瓶颈。这也是我们总结出的内因之一。

懂技术、懂当地文化和法律而又没有语言障碍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在中国民营跨国企业中的比例仅占3%-5%。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民营国际商会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开展合作,创新培养保障机制,大力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另一个内因则在于目前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海外投资国情况还是不清楚,不熟悉。目前国内能够了解相关资料的渠道有限,未来民营国际商会希望能在这一方面给予企业更多帮助。

从外因角度看,一则是国家目前对 “走出去” 仍审批过严。我国长期以风险防范为主的管理思路,导致民营企业立项审批多头管理,互不协调,贻误商机,制约着企业国际化发展。

其次,外汇管控过严同样束缚着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外汇管理问题,目前分为汇出前期费用的核准和外汇登记证与外汇汇出的核准两方面。对于前者,法律规定境外投资前期费用的汇出,一般不得超过境内企业申请境外投资总额的 15%,且必须与境外投资直接相关,只能用于诸如交易保证金支付、场地租赁、人员及中介机构聘用等有限目的;对于后者,法律要求境内企业分期汇出的,每次汇出均需外汇汇出核准,欲开立境外银行账户的,也应当取得外汇部门的批准。

 

“三化” 助力民企出海

 

民企“走出去”如何能够走正,走远,走好?针对这些问题,解决方法可以概括为 “三化”、“一联”、“一发挥”,其中 “三化” 即资本民间化、投资多元化、经营本土化, “一联” 就是民企国企要联合, “一发挥” 就是要发挥商会的作用。

 

首先说三化:

资本民间化,在宏观层面上涉及到藏汇于民的问题,在微观主要是开放民间的资本项目。国企 “走出去”,就等于用国家的钱做对外投资,相对于民间资本存在很多弊端。更何况国企“走出去”在政治障碍、决策效率及投资成本3方面都有异于民企。

投资多元化,主要指的是不能总盯着自然资源。这一来可以提升企业发展的整体效益,另外也可以规避风险。前些年,大部分中国企业 “走出去” 都是拿资源、开矿,把矿产当成了重点投资方向。

实际上,虽然我国矿产资源确实面临着 “小矿多、大矿少;贫矿多、富矿少;共生伴生矿多、独立矿少” 的问题,但去海外 “寻矿” 的企业大多没有考虑中国经济、世界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市场对于资源需求的阶段性,导致目前海外拿矿的企业普遍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商会的不少会员企业如吉利、力帆、复星、振发新能源、澳中财富等,在这方面都有很好的实践与经验,在许多国家获得了成功。

经营本土化,这不仅包括经营理念,也包括营销方式、资本运作、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吉利控股的李书福曾经非常恰当地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 “君子和而不同”,如果中国企业能够做好的话,就能在投资目标国落地生根,否则就会水土不服。

在目前现有阶段,对 “走出去” 的民营企业依照其在海外的表现进行一定程度和意义上的奖惩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最重要的跨文化管理人才方面,建议设立专门为跨国企业培养跨文化管理人才的学校和院系。为跨国企业输送高端专业人才,同时对现有跨国企业的现有人员组织院校、商会进行培训,更好地支撑和支持民营企业 “走出去”。

 

民企国企要“联手”

长久以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一直存在民企、国企之争,跳出民企、国企的圈子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当务之急。民企、国企最终都服务于国家利益,完全可以而且应当联手合作。“民企在先,国企跟进,金融支持,商会服务”的发展新模式已经得到商务部充分肯定。

民企拿下项目后可以实行股份制,吸引国企加盟,这样可以规避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遭遇的很多政治障碍,而事实上,此前这类案例也已有很多。

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 “走出去” 的组织模式、投资模式和合作方式日趋多样化。根据项目特点、自身条件或出于优势互补、分散风险等,先后探索了与国有地勘单位合作、与国有企业强强联合、民营企业抱团、借助私募股权基金等多种 “走出去” 的模式。

与此同时,先后形成了与境外初级勘探公司深度合作、与各种中介互补合作、与国外公司合作、参股并购形成股权合作等多种合作模式;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投资模式,形成了资源产业链整合、跨国收购兼并、矿产风险勘查、承接工程和技术换资源、特许经营以及“工业园区”等矿业领域的国际投资模式。此外,在国际合作中,民营企业先后采用了融资买矿和原料包销、产品分成协议(PSA)和利润分成协议等权益价值实现模式。

Contact us

專業  誠信  盡職  嚴謹

Power Horse USA

Los Angeles

Chicago

 

Dallas

San Diego

Philadelphia

Los Angeles

Miami

Washington DC

  • w-facebook
  • Twitter Clean
  • google+

​© 2013 proudly created by Power Horse USA

Success! Message received.

bottom of page